摘要
大数据虽然是新鲜事物,但经济学对于数据问题的关注从配第时代就开始了,至今已经持续数百年之久。迄今为止关于经济学中应用大数据的种种争论,在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上都能找到踪影。20世纪20年代,马歇尔在批评德国历史主义所谓“数量理性”(Quantitative Rationality)思维时,就曾评论道:“有些理论家宣称要让事实和数字自圆其说,而他们却站在幕后(或许是无意识的)对它们进行选择和分类,提出自己的论点。这些人士是所有理论家中最鲁莽和最阴险的。”这种批评观点与今天一些经济学家...
大数据虽然是新鲜事物,但经济学对于数据问题的关注从配第时代就开始了,至今已经持续数百年之久。迄今为止关于经济学中应用大数据的种种争论,在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上都能找到踪影。20世纪20年代,马歇尔在批评德国历史主义所谓“数量理性”(Quantitative Rationality)思维时,就曾评论道:“有些理论家宣称要让事实和数字自圆其说,而他们却站在幕后(或许是无意识的)对它们进行选择和分类,提出自己的论点。这些人士是所有理论家中最鲁莽和最阴险的。”这种批评观点与今天一些经济学家将激进的大数据经济预测观斥为“科学哲学史上曾屡遭批判的归纳法的再次还魂”何其相似!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认为,思考大数据对于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应当坚持历史思维,从经济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大的学科发展脉络上思考大数据经济学的历史定位问题。当前,大数据与经济学研究相结合的成果层出不穷,但鲜有站在整个学科发展史的角度梳理大数据与经济学数据分析传统和分析范式之间关系的研究。本文拟从近代以来经济学的学科发展脉络入手,对近代以来经济学研究中的数据传统的产生和演化进行一个系统回顾,为后续在理论和方法层面构建宏观经济大数据分
<<
>>
作者简介
于施洋:
王建冬: 博士、研究员,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规划与应用处处长,入选首期国家发改委“发改英才”培养计划。毕业于北京大学,主要从事大数据战略等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主持或参与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等多个国家级项目顶层设计。
易成岐: 博士、副研究员,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规划与应用处干部,主要从事大数据支撑政府决策、社交网络分析等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出版专著1部。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曾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发改委有关司局委托的多项研究课题。主要从事大数据、社会网络分析、信息传播等领域研究,参与过国家公益类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242信息安全计划、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项课题等重大科研专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多个国家级大数据领域系统产品研发。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SCI、EI等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合著外文著作2部。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