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现代文学生产机制中,作为连接作者与读者及传播作品中枢的媒体,具有着关键性地位。东北沦陷时期的诸种综合性文化期刊未能例外。就小说创作而言,其虽属作家高度个性化、自主化的精神活动,但通过媒体平台的传播,文本即刻成为社会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形成具有指向性的意义单元,显示着独特的思想力和社会影响力,也鲜明地表现出工业化生产对小说创作的浸透和商品属性。本文将对早期《新青年》[1]小说生产做宏观审视,以求得特定文化媒体小说生产的基本特征及其特定时代的普泛性。193...
在现代文学生产机制中,作为连接作者与读者及传播作品中枢的媒体,具有着关键性地位。东北沦陷时期的诸种综合性文化期刊未能例外。就小说创作而言,其虽属作家高度个性化、自主化的精神活动,但通过媒体平台的传播,文本即刻成为社会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形成具有指向性的意义单元,显示着独特的思想力和社会影响力,也鲜明地表现出工业化生产对小说创作的浸透和商品属性。本文将对早期《新青年》[1]小说生产做宏观审视,以求得特定文化媒体小说生产的基本特征及其特定时代的普泛性。1935年创刊于沈阳的《新青年》虽存世年代不长,但就其文学生产历程而言,经历了不同的若干历史时段。依笔者之意,1935年至1936年间的《新青年》(沈阳)可称为其史程的早期阶段。在这一时期,《新青年》(沈阳)所刊小说数量不多,其在刊物内的地位有限,作者队伍不整,知名作家作品亦少。如其发刊词中表达了该刊五项宗旨或任务,其中第五项只是说“复兴满洲文艺并挽救出版界之没落”,对文艺的生产与出版一并置于期刊内容组成之末;在《征稿简约》中又写道:“本刊征求下列稿件:时事论文,学术论文,文艺理论,文艺创作,照片漫画等。”文学创作版块在《新青年》
<<
>>
作者简介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