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教育政策,但是传播效果并不明显,公众对其知之甚少。本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和《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三个个案的研究后发现,政府、媒体、公众三方在教育政策传播过程中未形成良性对话:政府偏重信息发布,政策解读较少;媒体对政策的报道稳定度较低,且对公众的态度关注较少;公众则在碎片化的...
自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教育政策,但是传播效果并不明显,公众对其知之甚少。本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和《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三个个案的研究后发现,政府、媒体、公众三方在教育政策传播过程中未形成良性对话:政府偏重信息发布,政策解读较少;媒体对政策的报道稳定度较低,且对公众的态度关注较少;公众则在碎片化的传播中缩短了其思考时间,无法正确理解政策。在政策的传播过程中三方都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小组结合角色扮演理论,认为各方在教育政策传播过程中应扮演好相应的角色:政府部门是政策的发布者和解读者,媒体是桥梁,是报道者、监督者和沟通者。最后,各方应重视新媒体的功能,积极构建我国的公共空间。
<<
>>
作者简介
郑广嘉: 暂无简介
李慧敏: 暂无简介
尹翠莉: 暂无简介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