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研究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问题,在理论上需要探究志愿精神的内蕴理念,在历史上需要追寻其渊源。在现实中,要分析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客观影响因素和主观作用机制。首先,当前我国志愿服务行动方兴未艾,各种不同形式的组织和热情高涨的大学生参与各种志愿行动,尤其是在一些重大事件中,比如体育赛事、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持续升温是件好事,然而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志愿行动的出现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是个自然孕育、自然产生的过程,而是类似于催熟的过程,直接越过...
研究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问题,在理论上需要探究志愿精神的内蕴理念,在历史上需要追寻其渊源。在现实中,要分析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客观影响因素和主观作用机制。首先,当前我国志愿服务行动方兴未艾,各种不同形式的组织和热情高涨的大学生参与各种志愿行动,尤其是在一些重大事件中,比如体育赛事、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持续升温是件好事,然而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志愿行动的出现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是个自然孕育、自然产生的过程,而是类似于催熟的过程,直接越过了其出现、成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环境,因此,其中必然存在着不成熟的,甚至畸形的因素。虽然大学生志愿行动在过去的几次重大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反思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根源,从源头入手,及早纠错,避免将来的积重难返。其次,对大学生来说,他们和社会其他群体相比较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念、理想信仰的形成时期,在此阶段加强道德责任、道德人格、价值观念的培养正是时候,也非常关键。分析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是志愿行动健康发展的密码和钥匙。
<<
>>
作者简介
郑朝静: 1981年12月生,福建仙游人。200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获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学位,其后担任福建师范大学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参加“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第一期福建省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获福建师范大学优秀新生辅导员、优秀就业工作者等荣誉。2012年获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博士学位。现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从事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