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运动后的中国乡村社会变革——《土地制度变动与中国乡村社会变革》成果简介
报告字数:3296字
报告页数:6页
摘要
土地、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是农业生产力中的基本要素,而三者的结合方式,决定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合理与否。土改前土地及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是极不平衡的,农民与地主的租佃关系更是极不合理的。不平衡的土地占有状况与不合理的生产资料配置,说明地主土地占有制度的极端不合理。由此导致了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影响了农民对土地的投资,农业生产力长期以来难有大的突破。土地改革实现了土地及生产资料与农民的合理配置,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随着兴...
土地、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是农业生产力中的基本要素,而三者的结合方式,决定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合理与否。土改前土地及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是极不平衡的,农民与地主的租佃关系更是极不合理的。不平衡的土地占有状况与不合理的生产资料配置,说明地主土地占有制度的极端不合理。由此导致了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影响了农民对土地的投资,农业生产力长期以来难有大的突破。土地改革实现了土地及生产资料与农民的合理配置,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随着兴修水利热潮的掀起、劳动力增加与土地投资力度加大、粮食产量增加与生产资料购买力提高,土改后农业生产力得到迅速恢复和提高。土改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固然是由于土改中贫雇农无偿获得了土地及包括农具、耕牛、房屋等在内的生产资料,具备了一定的独立生产和生活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土改后农民生产热情高涨带来的农业产量的上升、购买力的提高和负担的减轻。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是同步的,农民生活是随着生产恢复和发展而有所改善的。而土改后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初步改善,生育率的提高和死亡率的降低,直接带来了农村人口的骤增,这显然是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集
<<
>>
作者简介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