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拉萨市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老城区外只有零星人口与街巷和建筑,市区人口约3万人,加上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的僧人和流动人口,广义的市区人口为四五万人。老城区内各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城镇道路均为泥土路,市政设施十分缺乏,没有下水设施,城市照明依靠油灯和煤气灯10779684,没有供电系统,城市环境卫生条件也差。1930年代学者洪涤尘曾描述拉萨市景为“市厘错列,商务兴旺,惟街道甚狭,且为泥路,每逢天雨,即泥泞没胫,步行为艰10779685”,这种情况到和平解...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拉萨市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老城区外只有零星人口与街巷和建筑,市区人口约3万人,加上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的僧人和流动人口,广义的市区人口为四五万人。老城区内各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城镇道路均为泥土路,市政设施十分缺乏,没有下水设施,城市照明依靠油灯和煤气灯10779684,没有供电系统,城市环境卫生条件也差。1930年代学者洪涤尘曾描述拉萨市景为“市厘错列,商务兴旺,惟街道甚狭,且为泥路,每逢天雨,即泥泞没胫,步行为艰10779685”,这种情况到和平解放时仍无改观。1960年拉萨设市以来,拉萨市开始了一个建设的新阶段,经历了几次较大规模的建设期,特别是1980年代以后城市建设加快展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完善,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历次中央工作会议的支持、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拉萨市的建设和老城区的保护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51年的3平方公里,扩大到1980年的25平方公里,到2010年进一步扩展到62.9平方公里,已成为居住数十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拉萨市的城市建设明显受如下主要因素的影响:一是国家对西藏的重大
<<
>>
作者简介
李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学,承担及参与大量有关中国区域与城市发展的研究课题,独著及合著十余部著作。十数年来对西藏进行观察与研究,长期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西藏发展与扶贫”项目专家。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