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9年以前,国民政府时期我国大学课程体系是以模仿美国高等教育为蓝本的通才教育。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性质的完全改变,国家的经济建设和计划经济体制,要求高等教育按社会各行各业的需要培养对口的专门人才。旧中国以通才教育为宗旨的大学课程体系显然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必须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造。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造如同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一样,几乎是从学习苏联开始的。在新中国成立最初几年(1949年到1952年上半年),以《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
1949年以前,国民政府时期我国大学课程体系是以模仿美国高等教育为蓝本的通才教育。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性质的完全改变,国家的经济建设和计划经济体制,要求高等教育按社会各行各业的需要培养对口的专门人才。旧中国以通才教育为宗旨的大学课程体系显然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必须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造。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造如同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一样,几乎是从学习苏联开始的。在新中国成立最初几年(1949年到1952年上半年),以《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的颁布为标志,对旧大学课程体系进行初步的改造。同时,国家以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为试点,先行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在课程和教学领域开展全力效仿苏联大学教学制度和课程设置模式的改革。1952年、1953年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实施之后,全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心从大学体制改革转向了教学改革。通过1953年至1956年间全面地、系统地学习苏联经验,开展课程和教学改革,“苏联模式”课程体系由此全面移植到新中国的大学。“苏联模式”课程体系设置过程的特征是在大学中先设置专业,以专业为前提,制定以体系化课程为主要内容的精密教学计划,按照
<<
>>
作者简介
陈兴明: 1965年生,汉族,福建人,教育学博士,研究员。现任福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福州大学发展规划与“211工程”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高校课程与教学论、高校战略与规划研究。至今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和福建省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课题7项。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合著)3部。先后获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开过三等奖1项。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