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苏联模式”课程体系的突破(上)——改革的实践进展
报告字数:113608字
报告页数:130页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中国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开始突破苏联模式的阶段,即由强调培养“专门家”的专才教育模式转向全面重视综合素质教育的通专结合模式阶段。这一阶段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改变了单一的专才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更趋多样化;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课程体系的综合化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课程体系的弹性改造也有质的飞跃,学生自主选择性显著增强。这一阶段课程体系的突破性改造,一方面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第四次课程体系改造成果的积累,另一方面更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深...
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中国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开始突破苏联模式的阶段,即由强调培养“专门家”的专才教育模式转向全面重视综合素质教育的通专结合模式阶段。这一阶段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改变了单一的专才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更趋多样化;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课程体系的综合化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课程体系的弹性改造也有质的飞跃,学生自主选择性显著增强。这一阶段课程体系的突破性改造,一方面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第四次课程体系改造成果的积累,另一方面更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有关。本章分四节,通过与苏联模式课程体系的专门性、统一性、单一性、过度刚性等特性相对应的维度,从基础性、多样性、综合性和弹性等特征来探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延续至今的中国大学课程体系的第五次改造。
<<
>>
作者简介
陈兴明: 1965年生,汉族,福建人,教育学博士,研究员。现任福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福州大学发展规划与“211工程”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高校课程与教学论、高校战略与规划研究。至今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和福建省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课题7项。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合著)3部。先后获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开过三等奖1项。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