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中国古代铜铸币流通领域“短陌”现象的起源及其性质研究
报告字数:19639字 报告页数:22页
摘要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货币体系的结构入手,从流通手段职能的视角,利用数理模型透彻地分析了短陌发生的机制和条件,并对与短陌现象有关的学术观点进行了全新的解读。研究表明,短陌是在官方标准铜钱供给不足形成多元铜钱流通的情况下,以比价形式解决具有购买力差异的良币铜钱与其他流通手段的并存流通问题。它解决的是货币与货币的关系问题,而不是货币与商品的关系问题,进而与物价无关。只是由于民间自组织私铸劣币进入流通,通常加大了流通中的铸币总量,所以短陌通常与通货膨胀形成共生现象。服务于财政资源分配等的其他短陌形式,都是此种短陌的延伸和变种。
作者简介

何平: 何平,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银行理论、中日金融发展比较、比较金融制度。

林琳: 林琳,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金融高级研究院金融学硕士,现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经济系2013级博士研究生。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