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作者:(英)伯恩斯坦(Bernstein,H.) 叶敬忠 汪淳玉
- 所属图书: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
- 图书作者:(英)伯恩斯坦(Bernstein,H.) 叶敬忠 汪淳玉
- 出版时间:2011年10月
- 所属丛书:
报告字数:7427字
报告页数:16页
摘要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全球经济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般这一过程被称为全球化。当代全球化的重要性、意义、起因和影响一直都饱受争议。在最为宽泛的意义上而言,它是指资本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布局的种种新形式,包括如下特质:□解除对金融市场的管制,将经济活动的所有方面“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对国际贸易的管制越来越放松;□跨国农业企业和制造业公司的生产、货源、技术和销售策略发生改变;□信息技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尤其是对经济活动的组织(生产与营销)和大众...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全球经济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般这一过程被称为全球化。当代全球化的重要性、意义、起因和影响一直都饱受争议。在最为宽泛的意义上而言,它是指资本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布局的种种新形式,包括如下特质:□解除对金融市场的管制,将经济活动的所有方面“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对国际贸易的管制越来越放松;□跨国农业企业和制造业公司的生产、货源、技术和销售策略发生改变;□信息技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尤其是对经济活动的组织(生产与营销)和大众传播而言。回头看来,如同一个世纪前的19世纪70年代,20世纪70年代也是随后的世界经济结构体系调整的里程碑。今天,全球化的发生同样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衰退及其“调整”的结果,它使得国际商品尤其是货币的流通范围大为扩展。20世纪70年代的另一个标志性事件是美国工业竞争力的下降(如同之前的英国工业)。贝弗利·西尔弗和乔万尼·阿里吉(Beverly Silver and Giovanni Arrighi 2000:56)这样描述道:“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深刻的经济危机第一次反映了美国霸权下的全球资本主义无力兑现推行全
<<
>>
作者简介
(英)伯恩斯坦(Bernstein,H.): 1945年生于英国伦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发展研究系著名教授。拥有剑桥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硕士学位。曾在英国、法国、荷兰、加拿大、美国、中国、南非的多所著名大学任教。曾长期主编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农民研究》和《农政变迁》。其研究领域包括社会理论、发展理论、政治经济学、农政变迁、土地改革等。主要著作(含合著和主编)包括《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非洲的圈地》、《农政问题》、《亚洲的种植园、无产阶级与农民》、《第三世界的斗争》、《欠发展与发展》等。
叶敬忠: 1967年生于江苏省沭阳县。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国家发展与农政变迁、发展干预与社会转型、劳动力流动与留守人口、小农农业与土地制度、农村教育与社会问题等。主要著作包括《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发展的故事》《别样童年》《阡陌独舞》《静寞夕阳》《双重强制》《参与式发展规划》等。译校著作包括《遭遇发展》《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新小农阶级》《小农与农业的艺术》等。主编多卷本《农政与发展当代思潮》。
汪淳玉: 1978年生于湖南省岳阳市。中国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领域包括发展干预与社会转型、土地政策与制度、农村教育等。翻译著作《遭遇发展》。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