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书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乡在卫生资源的配置、卫生筹资、卫生服务利用以及健康水平方面存在的差异,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我国城乡卫生资源的配置呈现明显的“倒三角”模式,有限的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和“三级”卫生服务机构,近70%的农村人口只拥有30%的卫生资源,而30%的城市人口拥有70%的卫生资源,城市卫生资源80%又集中在大医院。这种卫生资源配置的“倒三角”模式既无效率也不公平,违反了按照“需要”配置卫生资源的公平原则。对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表明,无...
本书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乡在卫生资源的配置、卫生筹资、卫生服务利用以及健康水平方面存在的差异,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我国城乡卫生资源的配置呈现明显的“倒三角”模式,有限的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和“三级”卫生服务机构,近70%的农村人口只拥有30%的卫生资源,而30%的城市人口拥有70%的卫生资源,城市卫生资源80%又集中在大医院。这种卫生资源配置的“倒三角”模式既无效率也不公平,违反了按照“需要”配置卫生资源的公平原则。对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表明,无论卫生技术人员数还是住院床位数,城乡都存在较大的差别。城市基本上处于一般发展国家向转型国家过渡的阶段,而农村处于最不发达国家到一般发展国家过渡的阶段。除了总量上的差距还存在较大的质量差距和可及性差距,万元以上的大型医疗设备大多集中在县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卫生技术人员也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在贫困农村地区,距离最近卫生机构的平均距离比较远,他们在卫生资源的可及性上存在很大问题。(2)城乡居民的筹资模式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居民平均每人每年的卫生支出占其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2.9%,比城市居民高3.6个百分点,农村
<<
>>
作者简介
刘金伟: 0
山东枣庄人,1973年生。2006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师从于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陆学艺教授,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在江苏省太仓市市委办公室工作,现就职于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社会学、医学社会学、社会管理、社会政策等。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参与多部学术著作的编写工作,参与科技部、全国总工会和北京市课题多项,主持校级课题两项。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