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50多年以来,有26年的时间(1953~1979年)对粮食实行由中央计划的统购统销制度。1979年改革开放后,才逐渐缩小粮食计划管理范围,扩大市场调节比重,逐步开放粮食市场,允许多渠道经营。1985年合同定购制取代统购制度,正式结束统购制度。兹将这些演变分别说明如下。1949年建国之初,百废待举,此时粮食问题相当严重,到处发生粮食短缺,流通市场混乱,不法粮商囤积居奇,粮食市场极为不稳。政府对于粮食管理,一方面暂时允许私有粮商的存在,维持传统的自由购销,以免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50多年以来,有26年的时间(1953~1979年)对粮食实行由中央计划的统购统销制度。1979年改革开放后,才逐渐缩小粮食计划管理范围,扩大市场调节比重,逐步开放粮食市场,允许多渠道经营。1985年合同定购制取代统购制度,正式结束统购制度。兹将这些演变分别说明如下。1949年建国之初,百废待举,此时粮食问题相当严重,到处发生粮食短缺,流通市场混乱,不法粮商囤积居奇,粮食市场极为不稳。政府对于粮食管理,一方面暂时允许私有粮商的存在,维持传统的自由购销,以免影响人心,以保持农村之安定;另一方面则为全面管制粮食做好准备。主要之政策措施有下列三方面。为加强对粮食的掌握和管理,1949年首先成立全国统一的粮食管理机构,即在中央财政部之下,设立粮食管理总局。1952年为适应即将来到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经过撤并成立了粮食部,统一负责全国粮食的征购、分配、供应和调拨工作,以及对地方粮食机构和所属企业的业务进行协调工作,为高度集权的粮食管理制度奠定组织基础。在市场体系方面,自上而下成立国营粮食经营系统,加强国有粮食机构及其所属单位的建立,逐步实行对粮食的集中管理。同时对私营粮食企业实行
<<
>>
作者简介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