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河湟流域藏族农耕的起源与村落的形成
  • 报告作者:谢热
  • 报告字数:5133 字
  • 报告页数:9 页
  • 所属图书:村落·信仰·仪式
  • 图书作者:谢热
  • 出版日期:2010年08月
  • 浏览人数:
  • 下载次数:
摘要
河湟流域地区是青海省的主要农业基地,习惯上称东部农业区。“黄河、湟水、大通河两岸,海拔1650~2600米,阶地宽广,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灌溉便利,耕作历史悠久,习惯上称川水地区,是省内粮食、蔬菜、瓜果的主要产区。”1102008河谷两侧为山地,山势由低而高,低处海拔2000~2500米,为峁状丘陵沟壑,分布有大量的山旱耕地,称为浅山地区,主要种植小麦、豆类、马铃薯、油菜、胡麻等作物。这里多干旱缺水,植被稀少,坡陡沟深,且水土流失严重,因而农业产量低而不稳。再往上依次为中位山旱地和高位山旱地,分别称为半浅半脑地区、脑山地区。中位山旱地,海拔大约在2400~2700米之间,地势较平坦,气候温凉,可种植小麦、豆类、马铃薯、青稞、油菜等作物,产量较好。高位山旱地海拔2700~3000米,其特点为高寒湿润,植被覆盖率高,土壤肥沃,适宜种植青稞、马铃薯、油菜等生长期短的作物。该区多有牧草生长,可兼营畜牧业。从河湟流域地区多民族杂居特点看,川水地区或河谷地段多居住着回、汉、撒拉、东乡等民族,而藏族大都居住于浅山地区、半浅半脑或脑山地区。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藏族一直以畜牧业为生。由此可见
>>
作者简介

谢热: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藏学、民族社会学。藏族。出生于青海省河湟流域巴燕丹底藏乡。1979~1983年,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学习藏学专业,并获文学学士学位。1999~200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班学习。自1983年大学本科毕业至今,一直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从事藏族文化研究。独著或合著《传统与变迁:藏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变迁模式》、《藏族部落制度研究》、《藏族生态文化》等学术著作9部,参与翻译《夏琼寺志》(藏译汉),发表学术论文《藏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分析》、《藏传佛教文化的发展趋向》等60余篇。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