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图书:信用之光
- 图书作者:董华平 张彬 沈璞
- 出版时间:2003年05月
报告字数:3318字
报告页数:6页
摘要
《浙江宣传杂志》2001年第24期苏靖“信”,即诚实、不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规范之一。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信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企业的兴业之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对诚信、信用越来越关注。信用缺失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呼唤着重建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和社会信用。省委领导最近也强调,要着力打造“信用浙江”,增强浙江产品的信誉度,使浙江成为一个信用至上的地区。从媒体曝光的“黑心棉”、“毒大米”到“冠生园”、“郑百文”、“银广厦”事件,...
《浙江宣传杂志》2001年第24期苏靖“信”,即诚实、不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规范之一。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信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企业的兴业之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对诚信、信用越来越关注。信用缺失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呼唤着重建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和社会信用。省委领导最近也强调,要着力打造“信用浙江”,增强浙江产品的信誉度,使浙江成为一个信用至上的地区。从媒体曝光的“黑心棉”、“毒大米”到“冠生园”、“郑百文”、“银广厦”事件,造假、赚昧心钱的例子实在不少。买东西的担心东西质量,卖东西的担心钞票真假,这种不信任感就弥漫在我们的四周。据有关机构的一项调查估算,我国制假经济的规模高达1000多亿元。假货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数量大、品种多、范围广、来势迅猛,已成为社会公害之一。国家有关部门的另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样本企业中,至少有34.76%的企业被假冒产品侵权,守法经营的企业步履维艰。信息做假也“毫不逊色”。财政部不久前公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显示,被抽查的157家企业中竟有155家存在虚报利润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经济活动中50%的合同带有欺诈性。这些仅
<<
>>
作者简介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