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50万年前到公元前约9000年的漫长旧石器时代(Paleolithic),1145351人类的大部分历史主要从事狩猎、捕鱼以及采集野果的活动,长期过着一种游牧状态的生活,还没有形成定居点与相应的社会机构,在这个时期由于没有固定的生活地点,所以也就谈不上居住区的空间结构与分布形式。古代人类社会的居住区类型有着十分漫长的演化过程,从最早的树巢、穴居、半穴居,逐渐向地面建筑等过渡,其中穴居的时间最悠久,以后才逐渐发展为半穴居及地面建筑。在发明地面建筑技术之前,古人类长期选择地势较高...
从50万年前到公元前约9000年的漫长旧石器时代(Paleolithic),1145351人类的大部分历史主要从事狩猎、捕鱼以及采集野果的活动,长期过着一种游牧状态的生活,还没有形成定居点与相应的社会机构,在这个时期由于没有固定的生活地点,所以也就谈不上居住区的空间结构与分布形式。古代人类社会的居住区类型有着十分漫长的演化过程,从最早的树巢、穴居、半穴居,逐渐向地面建筑等过渡,其中穴居的时间最悠久,以后才逐渐发展为半穴居及地面建筑。在发明地面建筑技术之前,古人类长期选择地势较高的干燥与背风的天然洞穴或树巢作为生活与居住的场所。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北京猿人居住的岩洞,这是一种典型的穴居方式。关于穴居,在中国古代的许多传说中,也出现了不少的记载,比如,《易经·繁辞》:“上古穴居野处,圣人易之以宫室。”《墨子·解过》:“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论语》:“天下之民穴居野处,未有宫室,则与鸟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上面反映的是远古时期中国居住区的不同空间类型,以及古文献对穴居的记载。在旧石器时代,在漫长的中国原始社会形成与发展期,
<<
>>
作者简介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