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的变迁与经济理论——20世纪回顾与21世纪展望
- 报告作者:驮田井正
- 所属图书:东亚社会经济发展比较
- 图书作者:王桥 驮田井正
- 出版时间:2004年06月
报告字数:7019字
报告页数:11页
摘要
J.A.熊彼特谈到: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尽管有时与现实社会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自身也能实现独立发展的理由是:①理论家总是力求用尽可能少的事实去说明更多的东西,认为这样才能够获得其普遍性;②应当承认,人类的性格从有历史记载起就有着不变的特性;③但各种技术和制度却发生了很大改变,特别是到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就非常了不起,各种技术的革新使得生产过程得到了简化,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经济的构造;④变化了的经济构造,又使得以往被公认为合适的理论框架或政策变得与现状有些不...
J.A.熊彼特谈到: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尽管有时与现实社会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自身也能实现独立发展的理由是:①理论家总是力求用尽可能少的事实去说明更多的东西,认为这样才能够获得其普遍性;②应当承认,人类的性格从有历史记载起就有着不变的特性;③但各种技术和制度却发生了很大改变,特别是到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就非常了不起,各种技术的革新使得生产过程得到了简化,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经济的构造;④变化了的经济构造,又使得以往被公认为合适的理论框架或政策变得与现状有些不符,进而,开始去探索新的理论框架和政策。A.托夫勒指出:在人类历史上,从根基上震撼人类社会的变革是农业的革命(第1次浪潮)、工业的革命(第2次浪潮),及电子工业的革命(第3次浪潮)。20世纪到21世纪期间,是第2次浪潮向第3次浪潮的过渡期。关于工业化社会与后工业化社会特征的比较,在此暂且不详细论述,但这种比较论不应仅停留在经济理论方面,还应涉及包含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等领域。在这里,我们仅就西欧主流派经济学发展趋势中有关供求调节的问题进行一下分析和考察。从宏观经济政策角度对西欧主流派经济学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成3个部分:
<<
>>
作者简介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