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的老工业基地是“一五”期间国家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实施156个大型项目形成的,是以重化工业和基础工业为特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密集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多数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囿于传统体制的束缚和沉重的历史包袱,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不能应对竞争的冲击,不能满足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要求,企业经营机制僵化,观念陈旧,设备落后,技术老化,产品积压,生产经营步履艰难,效益大幅度下滑。特别是...
中国的老工业基地是“一五”期间国家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实施156个大型项目形成的,是以重化工业和基础工业为特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密集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多数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囿于传统体制的束缚和沉重的历史包袱,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不能应对竞争的冲击,不能满足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要求,企业经营机制僵化,观念陈旧,设备落后,技术老化,产品积压,生产经营步履艰难,效益大幅度下滑。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在体制转换和产业调整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日渐突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增长和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隐患。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不能不从它的形成谈起。其特点是:重化工业的内循环性与国有经济的封闭性相结合;重化工业的垂直分工与计划经济条块管理相结合;重化工业的政府采购与政府对资源调节的支配作用相结合。上述又同传统的计划经济、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有机地切合在一起,并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另外,东北老工业基地最初于二战时期,带有典型的原料和初级产品出口的特点,市场化程度和分工程度很低。 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比较
<<
>>
作者简介
宋冬林: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