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看记载西周及春秋时代历史事件的史籍,我们就会发现,诗在那时的贵族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并不像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诗”是在被汉儒推崇为“经”之后才获得权威性的。实际的情况应该是:诗在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之后就渐渐获得某种权威性,在春秋之时这种权威性依然得到普遍的认可,只是诗的功能发生了某些变化。《周官》、《仪礼》、《礼记》、《左传》、《国语》等古籍所载西周至春秋时的贵族政治活动,是处处离不开诗的:西周时凡是大型的公共性活动都有一定的仪式,凡有仪式...
看记载西周及春秋时代历史事件的史籍,我们就会发现,诗在那时的贵族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并不像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诗”是在被汉儒推崇为“经”之后才获得权威性的。实际的情况应该是:诗在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之后就渐渐获得某种权威性,在春秋之时这种权威性依然得到普遍的认可,只是诗的功能发生了某些变化。《周官》、《仪礼》、《礼记》、《左传》、《国语》等古籍所载西周至春秋时的贵族政治活动,是处处离不开诗的:西周时凡是大型的公共性活动都有一定的仪式,凡有仪式,必伴之以乐舞,有乐舞就必有诗歌。到了春秋之时,贵族们在正式的外交、交际场合都要赋诗明志,诗于是又变为一种独特的交往语言。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只是到了战国时期人们对诗的看法才开始出现分化:墨家、农家不愿言诗,道家名家不屑于言诗,法家、兵家无须言诗,纵横家偶尔言诗也完全是出于说服别人的目的,而不是为了诗本身的价值。只有儒家还坚定地恪守着诗的神圣性与权威性。汉儒的作用只是借助于官方之力将战国时期这种只有一家尊奉的特殊话语转化为普遍的权威话语而已。那么,在西周时代,诗是如何形成这种话语的权威性的?是怎样一种文化空间造成了诗这种被后世
<<
>>
作者简介
李春青: (李春青,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