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肯尼迪回合”于1967年结束后,世界的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首先,发展中国家作为一种正在崛起的力量为争取世界经济新秩序发出了日益强烈的呼声。其次,在国际舞台上,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日本及西欧国家的强劲挑战。它们在国际贸易领域内的矛盾也日益激化。面对如此局面,以协调缔约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为己任的关贸总协定在“肯尼迪回合”结束不久后,又在酝酿下一轮谈判。为下一轮谈判,关贸总协定进行了下列准备工作:(1)主要在1968年收集基本资料;(2)1969年至1970年,对收集到...
自“肯尼迪回合”于1967年结束后,世界的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首先,发展中国家作为一种正在崛起的力量为争取世界经济新秩序发出了日益强烈的呼声。其次,在国际舞台上,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日本及西欧国家的强劲挑战。它们在国际贸易领域内的矛盾也日益激化。面对如此局面,以协调缔约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为己任的关贸总协定在“肯尼迪回合”结束不久后,又在酝酿下一轮谈判。为下一轮谈判,关贸总协定进行了下列准备工作:(1)主要在1968年收集基本资料;(2)1969年至1970年,对收集到的资料加以分析,确定出待解决的问题;(3)并对这些问题寻求能为大家接受的解决方法。但由于,一方面一些政府受权有限,另一方面一些政府又有点安于现状,新一轮准备工作进展迟缓。1971年美国一方面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导致国际金融危机,另一方面还宣布对进口货物增收10%的附加税。美国这些决定对国际贸易关系的稳定性构成极大威胁。正是这种威胁的降临,加速了新一轮准备工作的进展。1972年2月,在美国的策划下,美国分别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日本签署了两项宣言,在宣言中各方表示积极支持于1973年发动总协定多边、全面谈判。1973年9月1
<<
>>
作者简介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