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台湾因早期移民土地垦殖制度与日本殖民统治之结果,农地租佃制度非常盛行。据统计,日据末期1940~1943年平均,台湾有44.8万户农户,其中自耕农为14万户,占31.2%;半自耕农为13.9万户,占31.0%;佃农最多,有16.9万户,占37.8%(见表9-1)。半自耕农系自有耕地不足,而有部分耕地需向地主租入者,即须部分依赖租入耕地维持生计者。而佃农则为全部耕地需向地主租入者,亦即其全家生计须全部依赖租入之耕地者。由此可知,当时台湾有68.8%之农户,须全部或部分依赖租入耕地维生,租佃制度之良窳...
台湾因早期移民土地垦殖制度与日本殖民统治之结果,农地租佃制度非常盛行。据统计,日据末期1940~1943年平均,台湾有44.8万户农户,其中自耕农为14万户,占31.2%;半自耕农为13.9万户,占31.0%;佃农最多,有16.9万户,占37.8%(见表9-1)。半自耕农系自有耕地不足,而有部分耕地需向地主租入者,即须部分依赖租入耕地维持生计者。而佃农则为全部耕地需向地主租入者,亦即其全家生计须全部依赖租入之耕地者。由此可知,当时台湾有68.8%之农户,须全部或部分依赖租入耕地维生,租佃制度之良窳,对农户生计之影响至大。表9-2为按自耕与佃耕分之台湾耕地面积,1939年佃耕地面积为48.1万公顷,远比自耕地之37.3万公顷为多,前者占56.3%,后者只占43.7%,可见租佃制度在台湾之普遍。光复后政府一方面实施农地改革,一方面鼓励开拓耕地面积,自耕地面积有大幅增加,而佃耕地面积则不断减少,至1952年自耕地面积为51.7万公顷,占57.2%,佃耕地面积为31.2万公顷,占34.5%,另有7.5万公顷为政府及公营事业自留地,占8.3%,比较1952年与1949年之统计,台湾之耕地面积增加
<<
>>
作者简介
于宗先: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印地安那大学经济学硕士、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曾任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中央研究院”经济所研究员、所长,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并兼任政府经济、教育、统计、研究等部门顾问、咨询委员。研究专长为经济预测、国际贸易及经济发展等。主要著作包括:《经济预测》、《当代中国对外贸易》、《突破经济观念中的茧》、《经济挑战的回响》、《经济发展启示录》、《台湾中小企业的成长》、《台湾土地问题》等专著17种,主编中、英文经济专业书籍30余种及发表学术性中、英文论文160多篇。
毛育刚: 1931年出生,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和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副教授和教授、“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农经组组长、“行政院”农业发展委员会企划处处长、土地改革训练所所长、“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参事等职,现任台湾大学农经系兼任教授及“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顾问。主要著作有《台湾农村土地佃农经济调查研究》、《农业发展》、《农业、农地、农民》及《中国农业演变之探索》等专著,发表于中外学术刊物中、英文论文百余篇,译作有《价格原理》、《总体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及《总体经济分析》等。
林卿: 现任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经济系主任,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专著有《农地制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地政策学》、《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论》等,发表论文20余篇。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