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五、中国村庄的工业化模式研究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 报告作者:刘小京
  • 报告字数:3480 字
  • 报告页数:6 页
  • 所属图书:中国村庄的工业化模式
  • 图书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组织与制度研究室
  • 出版日期:2002年06月
  • 浏览人数:
  • 下载次数:
摘要
与许多有关农村基础设施和社区环境要素的统计指标不同,东部与中西部在社区工业化方面的差距,起码在近中期内是难以弥合的。从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还成功地实现了从“短缺”为基本特征的计划经济到社会商品供应丰富而充足的市场经济的转型,城乡企业发展环境也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而发生重大变化。近20年来,在东部地区,特别是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某些沿海城市圈腹地的许多农村社区,在利用和发展“地方小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凭借自己在发展空间、发展机遇的数量和质量方面的优势,演出了一场场激动人心的社区工业化“大剧”,并在史诗般的“大剧”中,将原来就已经存在的某些地方工业化个性发展到极致,并最终形成了风格各异的社区工业化模式。不同区位上的农村社区,在发展空间、发展机遇的数量和质量方面,以及在充分认识和利用能够争取到的发展空间、发展机遇的数量和质量方面,有着明显差距。中西部地区农民的异地工业化浪潮,并不构成对中西部地区外出农民“回乡创业”的排斥。政策性建议浓缩成一句话,即鼓励流动,允许进城,扶植市场,全面推进。
>>
作者简介

刘小京: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