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2005年A股市场股权风险溢价的历史及其启示
- 报告作者:阙紫康
- 所属图书: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学2006
- 图书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 出版时间:2006年11月
报告字数:10006字
报告页数:11页
摘要
股权风险溢价(ERP,equity risk premium)概念建立在风险补偿和风险收益平衡理论上,它是理解股票市场定价基准变化的核心概念,也是具有重要分析意义的变量。股权风险溢价概念经常被人们混淆。[1]股权风险溢价在三种不同含义上被人们使用:“投资者要求的股权风险溢价”、“企业能提供的股权风险溢价”和“历史经验的股权风险溢价”。其中,前两者外生于股票市场,分别代表股票市场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是驱动股票市场定价基准变化的两个轮子;后者是前两者在一个竞争均衡框架下...
股权风险溢价(ERP,equity risk premium)概念建立在风险补偿和风险收益平衡理论上,它是理解股票市场定价基准变化的核心概念,也是具有重要分析意义的变量。股权风险溢价概念经常被人们混淆。[1]股权风险溢价在三种不同含义上被人们使用:“投资者要求的股权风险溢价”、“企业能提供的股权风险溢价”和“历史经验的股权风险溢价”。其中,前两者外生于股票市场,分别代表股票市场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是驱动股票市场定价基准变化的两个轮子;后者是前两者在一个竞争均衡框架下共同作用的结果,内生于股票市场。对“历史经验的股权风险溢价”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相关工作与股票市场指数的开发息息相关。1924年,Edgar Lawrence Smith通过收集和整理1866~1923年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历史数据提供了股权风险溢价的第一套完整的经验数据。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人们发展了计算股权风险溢价的完整方法并对风险溢价的数据进行了时间跨度更大的描述。1960年芝加哥证券价格研究中心(the Chicago Center for Research on Security Prices
<<
>>
作者简介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