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图书:沪剧史话
- 图书作者:胡晓军 褚伯承
- 出版时间:2016年01月
- 所属丛书:
报告字数:4017字
报告页数:13页
摘要
沪剧出身于山歌小调,是一种从歌曲发轫、演变而来的戏曲剧种,从“东乡调”“西乡调”到“本滩”“申曲”,这些名称都与音乐、歌唱密切相关。在沪剧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始终视“唱”为生命。沪剧之所以受到大量观众的喜爱并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广为流传,“唱”同样是最主要的因素。在上百年的演进过程中,沪剧的唱经历了不断取舍、逐步融汇、反复磨合、臻于成熟的阶段,并经历代艺人、各路演员的探索,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流派唱腔以及代表剧目。花鼓戏阶段的主体唱腔是“长腔长板”,这是从上、下两...
沪剧出身于山歌小调,是一种从歌曲发轫、演变而来的戏曲剧种,从“东乡调”“西乡调”到“本滩”“申曲”,这些名称都与音乐、歌唱密切相关。在沪剧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始终视“唱”为生命。沪剧之所以受到大量观众的喜爱并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广为流传,“唱”同样是最主要的因素。在上百年的演进过程中,沪剧的唱经历了不断取舍、逐步融汇、反复磨合、臻于成熟的阶段,并经历代艺人、各路演员的探索,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流派唱腔以及代表剧目。花鼓戏阶段的主体唱腔是“长腔长板”,这是从上、下两句对答的民歌发展而来的。 《捉牙虫》剧照(杨美梅饰牙虫娘子、沈天红饰朱阿狗)
花鼓戏还将“紫竹调”、“夜夜游”和“寄生草”等流行民间小调作为辅助曲牌。少数“对子戏”“同场戏”如《捉牙虫》《孟姜女过关》等,全部采用民间小调演绎,别有情趣。不过,花鼓戏的唱腔虽受村民欢迎,但旋律较为简单,唱法也较为单调。上海开埠以后,城市经济日趋繁荣,花鼓戏在清廷查禁和城市诱惑的双重力量下陆续进入城区。在经历了一段流落街头、四处卖艺的艰苦生涯后,艺人们终在茶楼、书场站住脚跟,花鼓戏进入了本滩时代。辛
<<
>>
作者简介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