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者与开源者——莱顿大学的早期汉学家(1853~1911)
- 报告作者:〔荷兰〕包罗史 王筱芸
- 所属图书:海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 图书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出版时间:2016年01月
- 所属丛书:
报告字数:35957字
报告页数:36页
摘要
有人说荷兰的汉学研究起源于17世纪初期1246812。在涉足这一领域的先驱者中,确实有一些值得一提的例子,如J.赫尔尼俄斯于1628年出版的汉荷词典,及此后30年,高延依据波斯天文学对中国天干地支纪年法所作的研究,以及到北京觐见过乾隆皇帝的荷兰使节范朝白览所写下的于18世纪在美国费城出版的著述1246813(它被收录在当时的百科全书中)。这些先行者中,只有高延与莱顿大学有直接的关系,而其他进行汉学研究的尝试者却没有直接继承人。莱顿的汉学研究者们显然不能也不应当声称,他们在学术上是...
有人说荷兰的汉学研究起源于17世纪初期1246812。在涉足这一领域的先驱者中,确实有一些值得一提的例子,如J.赫尔尼俄斯于1628年出版的汉荷词典,及此后30年,高延依据波斯天文学对中国天干地支纪年法所作的研究,以及到北京觐见过乾隆皇帝的荷兰使节范朝白览所写下的于18世纪在美国费城出版的著述1246813(它被收录在当时的百科全书中)。这些先行者中,只有高延与莱顿大学有直接的关系,而其他进行汉学研究的尝试者却没有直接继承人。莱顿的汉学研究者们显然不能也不应当声称,他们在学术上是那些前辈们的后继者。那些前辈们与其说是一片处女地的开垦者,不如说是一个童话世界的漫游者。因此,虽然荷兰最老牌学府的阿拉伯学研究者们有合理的理由夸耀其近四百年不间断的传统,而莱顿研究中国文明的学者们在追寻其学术谱系时则只能满足于适可而止的说法。播下第一批种子的是大约140年前服务于荷属东印度政府的日语翻译J.J.霍夫曼博士1246814。1853年11月13日,这位扎根于莱顿的学者开始在他的家里教一个小男孩学习古汉语入门知识。这个小学生就是古斯塔夫·施莱格(1840~1903),8年后他被派往中国学习东南沿海省份
<<
>>
作者简介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