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的京剧,在18世纪后半期,即清朝乾隆年间,由于经常参加庆典频繁地由地方进京演出而逐渐定型。而日本的传统戏剧歌舞伎,在1600年前后,出现了“歌舞伎踊”这样的说法,约在1700年时作为一种戏剧确立了其角色类型和表演方式。中日两国戏剧界在传统戏剧方面的“交流”主要为以上两种戏剧形式,或者是来对方国家演出,或者是两种戏剧形式同台演出。其中,京剧中极具特色的旦角(男性扮演女性角色)著名演员梅兰芳的赴日公演,成为戏剧交流中备受瞩目的事件。近年来,在日本对于梅兰芳赴日公演...
中国的京剧,在18世纪后半期,即清朝乾隆年间,由于经常参加庆典频繁地由地方进京演出而逐渐定型。而日本的传统戏剧歌舞伎,在1600年前后,出现了“歌舞伎踊”这样的说法,约在1700年时作为一种戏剧确立了其角色类型和表演方式。中日两国戏剧界在传统戏剧方面的“交流”主要为以上两种戏剧形式,或者是来对方国家演出,或者是两种戏剧形式同台演出。其中,京剧中极具特色的旦角(男性扮演女性角色)著名演员梅兰芳的赴日公演,成为戏剧交流中备受瞩目的事件。近年来,在日本对于梅兰芳赴日公演的情况,已有了详细的考证研究[1]。并且,在对京剧的发展史进行详细考察时,必然要谈到梅兰芳的海外公演[2]。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希望能够从中日戏剧界交流的角度,来谈谈日本传统戏剧的一些问题。本文的参考、引用资料全部附在文末。请按照<>内的序号来参考。梅兰芳(1894~1961),是20世纪著名的京剧旦角演员,曾经三次赴日演出。这三次演出得以成行,既有外在因素的促成,也与梅兰芳对自身的评价定位有很大关系。首先对这三次公演的背景进行概述。第一次公演是大正八年(1919),受到当时帝国剧场的董事会长、实业家大仓喜八郎的邀
<<
>>
作者简介
池田晃: 大东文化大学教授
周翔: 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