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作者:张中良
- 所属图书: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
- 图书作者:张中良
- 出版时间:2014年03月
- 所属丛书:
报告字数:11669字
报告页数:14页
摘要
本文详细讲述了衡阳保卫战的相关内容,展现了这一战役的复杂历史面貌。衡阳保卫战是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日军投入大量兵力进攻衡阳,第十军顽强抵抗,战斗持续48天之久,给日军造成重创,展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无畏。在战役前后,舆论反应强烈。国内媒体高度关注,对守军表示敬佩和支持,如《扫荡报》等发表社评,赞扬守军的英勇事迹。同时,也有一些作品对战役进行了文学性的描写,如启迪的《在衡阳孤城浴血苦战的方先觉军长印象记》等,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战役的细节和守军的精神。然而,...
本文详细讲述了衡阳保卫战的相关内容,展现了这一战役的复杂历史面貌。衡阳保卫战是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日军投入大量兵力进攻衡阳,第十军顽强抵抗,战斗持续48天之久,给日军造成重创,展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无畏。在战役前后,舆论反应强烈。国内媒体高度关注,对守军表示敬佩和支持,如《扫荡报》等发表社评,赞扬守军的英勇事迹。同时,也有一些作品对战役进行了文学性的描写,如启迪的《在衡阳孤城浴血苦战的方先觉军长印象记》等,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战役的细节和守军的精神。然而,战役的结局却充满了争议。简单的道德判断与清醒的理性分析之矛盾, 造成了关于方先觉军长最后选择之叙事的错杂, 也影响了文学史、 抗战史的历史还原。应以历史主义的眼光与比较文化的视野看待历史,从胜利中体验民族的自豪,从失利中寻找历史的原因,尽可能接近并且呈现历史真相。
<<
>>
作者简介
张中良: 笔名秦弓,1955年2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先后毕业于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1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91~199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派遣留学日本,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务处副处长、文学教学研究部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现代文学学科负责人。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