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新石器遗址中来自黄河流域的农作物品种——粟(小米)
- 报告作者:石硕 邹立波 黄博
- 所属图书:西藏古文明中的中原文化因素
- 图书作者:石硕 邹立波 黄博
- 出版时间:2016年03月
- 所属丛书:
报告字数:5129字
报告页数:7页
摘要
昌都卡若遗址(见图3-1)是西藏第一个进行科学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目前西藏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年代最早、文化层堆积最厚的遗址。 图3-1 昌都卡若遗址全貌
卡若遗址发现于1977年。遗址位于昌都县城东南12公里处的卡若村,约东经97°2′,北纬31°1′。遗址处于澜沧江西岸江边的二级台地上,海拔3100米,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1~1.6米。经1978年和1979年前后两次科学发掘,发掘面积共1800平方米,共发现房屋基址28座及烧灶、圆形台面、道路、石墙、圆石台、石围圈和灰...
昌都卡若遗址(见图3-1)是西藏第一个进行科学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目前西藏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年代最早、文化层堆积最厚的遗址。 图3-1 昌都卡若遗址全貌
卡若遗址发现于1977年。遗址位于昌都县城东南12公里处的卡若村,约东经97°2′,北纬31°1′。遗址处于澜沧江西岸江边的二级台地上,海拔3100米,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1~1.6米。经1978年和1979年前后两次科学发掘,发掘面积共1800平方米,共发现房屋基址28座及烧灶、圆形台面、道路、石墙、圆石台、石围圈和灰坑等各类遗迹,打制石器6000余件,磨制石器511件,细石器629件,骨器366件以及2万多片陶片,陶片中可复原或大部复原的陶器46件,能辨认器形者有1234件。遗址中还发现装饰品50件和10余种动物骨骼,动物骨骼中经鉴定属饲养的动物有猪。根据碳14年代测定数据,发掘者将卡若遗址的年代确定在距今5000~4000年之间[1]。不过对于遗址的年代,学术界尚有不同意见。如王仁湘先生根据对卡若遗址各地层层位中木炭所做的41个碳14测定数据的分析,提出了略微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卡若遗址的年代跨度应定在
<<
>>
作者简介
石硕: 1957年10月生于成都。。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担任国家社科基金民族学科组评审专家,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民族研究》编委,《中国藏学》学术委员。从事中国民族史、藏族史研究。著有《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青藏高原碉楼研究》《藏地文明探寻》等十余部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为藏族历史、藏彝走廊、康藏历史与社会、汉藏关系、西南民族史等。出版有《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1994)、《吐蕃政教关系史》(2000)、《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2001)、《青藏高原的历史与文明》(2007)、《藏彝走廊:文明起源与民族源流》(2009)、《青藏高原东缘的古代文明》(2011)、《青藏高原碉楼研究》(2012)、《交融与互动:藏彝走廊的民族、历史与文化》(2014)等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民族研究》《中国藏学》等权威及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曾获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邹立波: 1980年5月生于山东省淄博市,现任职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专职研究人员,2013年哈佛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康藏史、西南民族史研究,出版合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奖项3项。
黄博: 1982年生于重庆市长寿县,历史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西部西藏地区政教关系史、宋代巴蜀文化史研究,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已出版专著《宋代巴蜀政治与社会研究》(合著),先后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藏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5篇。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