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不断扩展,传统个案辅导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怀疑和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涉及个案辅导的原则、个案辅导的策略以及辅导者与求助者的个案辅导关系等辅导的整个方面,同时,也是更为基本的,对传统社会工作个案辅导模式的实证主义逻辑基础提出了怀疑。传统个案辅导模式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实证主义逻辑之上的,假设现实是外在于人的真实世界,具有客观性,研究者只有通过观察、逻辑推理以及合理的解释才能发现隐藏在表面现象之下的本质(Gergen,1992,1999)。语言具有真切描...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不断扩展,传统个案辅导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怀疑和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涉及个案辅导的原则、个案辅导的策略以及辅导者与求助者的个案辅导关系等辅导的整个方面,同时,也是更为基本的,对传统社会工作个案辅导模式的实证主义逻辑基础提出了怀疑。传统个案辅导模式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实证主义逻辑之上的,假设现实是外在于人的真实世界,具有客观性,研究者只有通过观察、逻辑推理以及合理的解释才能发现隐藏在表面现象之下的本质(Gergen,1992,1999)。语言具有真切描述外在现实的作用,能够客观反映外部现实的图像(Gergen,1992,1999)。发现了事物的本质就是找到了真理,真理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超越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这种实证主义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White & Epston,1990;de Shazer,1994;Payne,2000;Nichols & Schwartz,2004)。在个案辅导领域,这样的视角强调求助者遇到的问题是客观的,具有特定的性质,是由其现象背后的特定客观原因决定的(O’Hanlon & Weiner-Davis,1989;White & Epsto
<<
>>
作者简介
童敏: 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双硕士,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在读博士。现为厦门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厦门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