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读《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
报告字数:6886字
报告页数:7页
摘要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化格局,与80年代相比,显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仿佛是一夜之间,我们这个古老国度忽然发现:市场取向的流行文化已然成为都市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流行文化的狂潮使中国社会产生了往日罕见的喧嚣。我们的城市正在迅速地改头换面,鱗次栉比的现代建筑拔地而起,而城市的夜晚则被穿行于街市的人群、霓虹灯,以及矗立于高楼顶端、闪亮夺目的灯光广告所占据。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现象是难以用印象式的方式来加以描述的。我们能够感知的是,那个时期的文化,已透露出一种远远不同...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化格局,与80年代相比,显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仿佛是一夜之间,我们这个古老国度忽然发现:市场取向的流行文化已然成为都市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流行文化的狂潮使中国社会产生了往日罕见的喧嚣。我们的城市正在迅速地改头换面,鱗次栉比的现代建筑拔地而起,而城市的夜晚则被穿行于街市的人群、霓虹灯,以及矗立于高楼顶端、闪亮夺目的灯光广告所占据。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现象是难以用印象式的方式来加以描述的。我们能够感知的是,那个时期的文化,已透露出一种远远不同于80年代的气息。“在此,确乎存在着一次深刻的替代与置换过程:不再是群众运动和政治集会(官方的或反官方的),不再是精英文化与精英知识分子的引导,而是休闲、购物、消费,成了调动、组织中国社会的重要方式;购物空间,成了分割、重组、重建社会秩序的空间。”(戴锦华,1999:268)于是,一个在国外早已争论多年而在中国却头一次碰到的困惑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流行文化?毋庸置疑,这一特定的文化现实使得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用以阐释文化和现实的方式,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90年代尤其是1993年以降,流行文化的迅速崛起与繁荣,及其对
<<
>>
作者简介
李琦: 李琦,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4级博士研究生。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