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东南亚的“小广州”:河仙(“港口国”)的海上交通与海洋贸易(1670~1810年代)
  • 报告作者:李庆新
  • 报告字数:23186 字
  • 报告页数:25 页
  • 所属图书:海洋史研究(第七辑)
  • 图书作者:李庆新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5年03月
  • 浏览人数:
  • 下载次数:
摘要
从越南中南部的外罗海至昆仑洋,直至暹罗湾这片海域,在古代南海交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有利的海洋气候环境条件。受东亚海域季风的影响,南海的季节性海流(暖流和寒流)往返流经这一海域。这种东北-西南走向的季风海流,使越南-暹罗湾海域处在东亚、东南亚海上交通的要冲。越南中南部沿海-暹罗湾区的主人占婆人、高棉人、马来人以及暹罗人历史上都有从事航海贸易的传统。大约在公元1世纪,扶南开始控制湄公河下游及其三角洲。从3世纪起,这个国家控制了越南南部、湄公河中游、湄南河流域及马来半岛峡地的一些小国,成为左右东南亚局势的大国。[1]1944年,考古学家在越南南部沃澳(Oc Eo)发现了一座年代大约在公元2~3世纪、“印度化”时代的港口城市遗址。1979年以后,越南等国学者共同对湄公河三角洲进行密集的考古发掘与研究,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显示沃澳港口不仅是古代东南亚海上交通的重要枢纽,而且是中国与印度两大文明古国之间的一个贸易中心。“沃澳文化”作为湄公河下游古文化代表一直延续到6世纪中叶至7世纪末柬埔寨(真腊)的兴起。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Indo-Chi
>>
关键词: 越南
作者简介

李庆新: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