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作者:姜秀玉
- 所属图书:中朝韩日文化比较
- 图书作者:姜秀玉
- 出版时间:2015年06月
报告字数:25966字
报告页数:28页
摘要
“近代化”和“现代化”同源于英文modernization。词汇渊源上的一致,使20世纪20、30年代以来汉语中的两词混淆不分。日文以“近代化”一词来表述这一概念。中国史学界围绕“近代化”与“现代化”的概念有分歧。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书中提出应对是“现代化”还是“近代化”正名,认为近年来我国报刊发表的论述西方国家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洋务运动等问题的史学论著中,有人使用了“近代化”这个术语。其中有的用法显然是...
“近代化”和“现代化”同源于英文modernization。词汇渊源上的一致,使20世纪20、30年代以来汉语中的两词混淆不分。日文以“近代化”一词来表述这一概念。中国史学界围绕“近代化”与“现代化”的概念有分歧。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书中提出应对是“现代化”还是“近代化”正名,认为近年来我国报刊发表的论述西方国家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洋务运动等问题的史学论著中,有人使用了“近代化”这个术语。其中有的用法显然是借自日本史,有的用法则是把西文的“现代化”误译为“近代化”,这是一个新的外来语译名尚未定型时常有的现象。他强调“近代化”概念不适用于中国史,应当统称为“现代化”。针对罗荣渠的见解,乔志强、行龙认为,“现代”或“近代”总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就中国历史而言,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可被视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界标,因为自此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探索已开始,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现代化过程便可称之为近代化过程
<<
>>
作者简介
姜秀玉: 1970年生,历史学博士。1991年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93年至今在延边大学历史系任教,其间在职攻读了延边大学历史系专门史专业硕士学位和延边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延边大学朝鲜韩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著有《近代东亚中朝日三国的社会变革研究》《朝鲜通史(第三卷)》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朝韩日关系史、中朝韩日文化比较。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