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儿童因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智未臻成熟,在自然灾害中往往成为最易受伤的群体。亲人离世、环境变迁、身体受伤等都是儿童在地震后可能面对的挑战。儿童在灾后容易出现心理创伤,需要给予支持(曹克雨,2009)。在灾后前期有不少儿童都表现出一定的创伤应激障碍(PTSD)症状,比如常做噩梦、害怕离开熟悉的人、担心再次发生灾害等,但灾害发生一个月之后,绝大部分儿童的初始创伤应激障碍症状都会消失。儿童在地震后的反弹能力强,而且与环境的影响息息相关,与家庭、相邻儿童群体的关系尤...
儿童因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智未臻成熟,在自然灾害中往往成为最易受伤的群体。亲人离世、环境变迁、身体受伤等都是儿童在地震后可能面对的挑战。儿童在灾后容易出现心理创伤,需要给予支持(曹克雨,2009)。在灾后前期有不少儿童都表现出一定的创伤应激障碍(PTSD)症状,比如常做噩梦、害怕离开熟悉的人、担心再次发生灾害等,但灾害发生一个月之后,绝大部分儿童的初始创伤应激障碍症状都会消失。儿童在地震后的反弹能力强,而且与环境的影响息息相关,与家庭、相邻儿童群体的关系尤其不可漠视(朱雨欣、沈文伟,2009)。灾后针对儿童进行干预,应减少病态化取向,从现实需要出发,尽量提供支持(贾晓明,2009),强调优势视角(管雷,2008)。如果单纯针对儿童心理本身进行心理重建,忽略外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可能会不利于儿童在灾后整体性支持网络的构建(朱雨欣、沈文伟,2009)。国际上社会工作者认为,针对儿童的PTSD进行干预,游戏或活动是很好的选择(朱雨欣、沈文伟,2009),如讲故事、写作和绘画,鼓励儿童与朋友、同学及其他人一起享用美食、阅读有益的故事等。农村学校的灾后系列干预可以包括全校集会、小团体辅导、
<<
>>
作者简介
陈会全: 陈会全,男,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成都市社会工作专家库成员,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出题专家库成员。现任教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为医疗康复社会工作和灾害社会工作。“5·12”汶川地震至今一直担任香港理工大学四川灾害社会心理工作项目督导,主编参编社会工作专著3部,发表论文多篇。本章行动表3中3.5“恰当处理儿童的需要和问题”部分由许传蕾撰写。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