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四川凉山规范彝文问世以来,李民1384944、马黑木呷13849451384946、陈士林1384947、伍精华1384948、张廷献1384949、朱建新1384950等,先后发表了介绍《彝文规范方案》、探讨彝文统一和改革等方面的文章。本文从宏观社会语言学的视角,论证规范彝文的成功实践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改革理论的突破和发展,论证规范彝文对其他传统民族文字改进或改革所产生的影响,就教于专家学者和同行。四川凉山的规范彝文是20世纪70年代在对传统彝文或老彝文进行规范以后诞生的一种音节文字。规范彝文的产生经历...
四川凉山规范彝文问世以来,李民1384944、马黑木呷13849451384946、陈士林1384947、伍精华1384948、张廷献1384949、朱建新1384950等,先后发表了介绍《彝文规范方案》、探讨彝文统一和改革等方面的文章。本文从宏观社会语言学的视角,论证规范彝文的成功实践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改革理论的突破和发展,论证规范彝文对其他传统民族文字改进或改革所产生的影响,就教于专家学者和同行。四川凉山的规范彝文是20世纪70年代在对传统彝文或老彝文进行规范以后诞生的一种音节文字。规范彝文的产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历史悠久的传统彝文在初创时期是表意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传播,表意彝文符号的驳杂,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彝族先民大量采用同音假借的造字手段,从而造出8000至1万个重文和异体字,这样传统彝文就逐渐成为既有一定的表意符号又有大量的表音节符号的准音节文字或意音文字。传统彝文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现今见到的彝文古籍,内容包括天文历法、占卜祭经、谱牒神话和医药卫生等类。历史上,主持礼仪、掌握经典文物的祭司,彝族称作“毕摩”或“贝耄”,他们是传统
<<
>>
作者简介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