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国语境中,“道德”与“伦理”常并提。“伦理”即“人伦之理”,从字面上理解,“伦”即人与人之间的秩序。1393186中国儒家最重视的是人伦关系,这一点与“人伦中心”这一文化传统的总取向相一致。而所谓的“伦理”,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适用主体是人,并不包括人以外的对象。儒家将人伦界定为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即所谓“五伦”),因此所谓“伦理”可以说就是这五种关系的道理,主要包括: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
在中国语境中,“道德”与“伦理”常并提。“伦理”即“人伦之理”,从字面上理解,“伦”即人与人之间的秩序。1393186中国儒家最重视的是人伦关系,这一点与“人伦中心”这一文化传统的总取向相一致。而所谓的“伦理”,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适用主体是人,并不包括人以外的对象。儒家将人伦界定为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即所谓“五伦”),因此所谓“伦理”可以说就是这五种关系的道理,主要包括: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393187儒家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是因为人有伦理。传统中国人推崇的道德准则如仁、礼、孝、忠、恕、勇、信、诚、勤、谦、和、宽、敏、惠、直、中庸、温、良、恭、俭、让等,主体都是人。笔者认为,最好把我们传统中对道德主体的这种界定看作只是我们“人伦中心”生活方式的反映。如果我们套用这种界定来看待印度教的道德传统,就会产生一些理解上的困难,因为印度教传统中的伦理道德不仅适用于人类社会,还适用于动物界、植物界、无生物界乃至超自然界。古代印度人在阐述道德的主体时通常使用“jantu”或“sattva”,这两个概念不仅指人,还包括人之外的所有
<<
>>
作者简介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