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图书:梨园戏史话
- 图书作者:叶晓梅
-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 所属丛书:
报告字数:6882字
报告页数:18页
摘要
泉州梨园戏是我国宋元南戏的遗存剧种,被戏曲学术界称为“古南戏的活化石”。梨园戏是闽南语系区域的一种泉腔古南戏,流布于原泉州府属的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漳州府属的龙溪、海澄、漳浦、云霄、诏安、东山、长泰、南靖、平和、华安及潮汕;跨海传播到台湾,南达东南亚华侨聚居地。梨园戏因其独特的传承方式而保存着丰富的宋元剧目和丰厚的南戏原生舞台形态。在千百年的薪火相传中,梨园戏的表演艺术分则为小梨园的“七子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个流派,如《...
泉州梨园戏是我国宋元南戏的遗存剧种,被戏曲学术界称为“古南戏的活化石”。梨园戏是闽南语系区域的一种泉腔古南戏,流布于原泉州府属的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漳州府属的龙溪、海澄、漳浦、云霄、诏安、东山、长泰、南靖、平和、华安及潮汕;跨海传播到台湾,南达东南亚华侨聚居地。梨园戏因其独特的传承方式而保存着丰富的宋元剧目和丰厚的南戏原生舞台形态。在千百年的薪火相传中,梨园戏的表演艺术分则为小梨园的“七子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个流派,如《同安县志·礼俗》称:“昔人演戏,只在神庙。然不过上路、下南、七子班而已。”它们各有其传统上被称为“十八棚头”的保留剧目和独特的传承方式;合则有“梨园剧”之共称,如明代卢若腾在金门看戏时写道:“只应饱看梨园剧,潦倒数杯陶然醉。”梨园戏曲牌连缀体的音乐保留了不少唐宋大曲、法曲、词牌;其三派以泉腔方言为其声腔,有一整套代代承传的严格科范,其程式动作被称为“十八步科母”;打击乐器以南鼓为主,其以脚跟压鼓面定音的独特打法,为全国所罕见。1952年泉州成立“晋江县大梨园实验剧团”,剧团熔三派为一炉共演《陈三五娘》,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会演,剧种
<<
>>
作者简介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