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个国家学术上的话语体系与该国的物质基础相匹配,小国弱国一般很难取得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在16~19世纪中国还貌似强大时,崛起中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学术表示尊敬。老子、孔子等先贤的著作被翻译到欧洲,欧洲汉学于是兴起,一些欧洲思想家受到中国学术思想的启迪,甚至马克思也从中国思想家的贡献中吸取有益的东西。鸦片战争后尤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彻底打倒了中国士大夫的自大狂。中国知识界觉悟到国家的落后,纷纷到东洋、西洋留学。《天演论》《群学肄言》...
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个国家学术上的话语体系与该国的物质基础相匹配,小国弱国一般很难取得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在16~19世纪中国还貌似强大时,崛起中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学术表示尊敬。老子、孔子等先贤的著作被翻译到欧洲,欧洲汉学于是兴起,一些欧洲思想家受到中国学术思想的启迪,甚至马克思也从中国思想家的贡献中吸取有益的东西。鸦片战争后尤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彻底打倒了中国士大夫的自大狂。中国知识界觉悟到国家的落后,纷纷到东洋、西洋留学。《天演论》《群学肄言》《民约论》《法意》《群己权界论》等欧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理论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版,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孟德斯鸠、康德、黑格尔等名士被中国知识界接纳,成为当时思想理论界的话语体系核心。严复、梁启超、孙中山、胡适等新型知识分子都是在吸允西学知识后成长的。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有些文化人面对西学的文化强势,反思自己的文化,认为中国的文化、学术落后,是因为汉字不好,有人就主张废除汉字,制定了汉字拉丁化方案。包括鲁迅在内,甚至劝说年轻人不要看中国书,只看西文书。20世纪20年代开始,包括《共产党宣言》在内的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译成
<<
>>
作者简介
张海鹏: 张海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