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2007~2015年中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基本经验、问题及未来发展展望
摘要
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各类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我国相继划定了10个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保护非遗及其相应的文化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报告在对比分析了我国目前的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特别是10个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基础之上,明确指出了我国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取得的重要成就,总结了其发展经验,并提出了目前我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还存在着民众的主体性发挥不足、跨区域保护带来的管理不协调等问题。因此应当构建实验区发展协调统一领导小组,广泛调动社会尤其是民众参与实验区建设的积极性,积极拓宽实验区资金来源渠道,对实验区内非遗进行地毯式搜索,合理把握开发利用各类资源的度,坚持实验区建设同生态保护、反贫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步进行,并加快实验区法律法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向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前进的步伐,进一步维护实验区内的文化生态平衡。
>>
作者简介

肖远平: 肖远平,彝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研究方向:民俗学。

柴立: 柴立,满族,教授,硕士生导师,医药化工高级工程师,世界传统医学荣誉博士,贵州宏宇健康产业集团(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研究方向:民族医药学。

王伟杰: 王伟杰,博士,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