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从20世纪初“诸子学”兴起以来,老子研究无疑是这一学术思潮中十分突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回顾起来,老子研究在20世纪内可以说是经历了三个阶段,或者说是有三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在二三十年代。围绕《老子》其书的写作或形成的年代而展开的争论和研究。1919年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里把老子放在孔子之前,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哲学家来论述,实际上也就是认为《老子》一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个人独立创造的思想体系。传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并把《老子》判定为是春秋时代的作品...
自从20世纪初“诸子学”兴起以来,老子研究无疑是这一学术思潮中十分突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回顾起来,老子研究在20世纪内可以说是经历了三个阶段,或者说是有三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在二三十年代。围绕《老子》其书的写作或形成的年代而展开的争论和研究。1919年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里把老子放在孔子之前,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哲学家来论述,实际上也就是认为《老子》一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个人独立创造的思想体系。传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并把《老子》判定为是春秋时代的作品,本是一种传统的看法,《史记·老子传》中记载得很明确,在先秦诸子著作如《庄子》《吕氏春秋》中,乃至在汉代以后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中,也都有或详或略的记述。对于这一点,历史上自北魏以来曾有少数学者表示怀疑或否认,但多数学者在这里还是未生疑窦的。胡适本是一个勇于疑古的学者,但在这个问题上他却坚定地固守着旧垒。当然,胡适这一做法也有破老尊孔的政治学术传统的用意。在中国现代学术界,第一个对老先孔后这一传统观点提出怀疑的是梁启超。1922年他在评论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一篇文章里,对此提出了六点质疑,并最后认定《老子》一书作于战国
<<
>>
作者简介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