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老工业基地的失业治理:后工业化和市场化——东北地区9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调查
摘要
第一次失业问题严重的时期是1950~1952年。当时为了平抑战后的通货膨胀,政府实行紧缩银根的政策。1950年春夏出现市场萧条,私营工商业经营困难,很多企业关门倒闭,全国14个较大城市工厂倒闭2945家,16个较大城市半停业的商店9345家,失业工人逾百万,人心浮动,“失望和不满的情绪在一部分工人和城市贫民中迅速蔓延”(薄一波,1991,第94~95页)。到1952年,全国城镇失业人数达到376.6万人,失业率高达13.2%,是1949年以来登记记录的最高失业率。造成这次失业高峰的原因,除了紧缩银根力度过大带来的经济萧条,另一个重要原因似乎是过快的城市化。1949~1953年,中国城镇人口从5768万人增加到7826万人,年均增加524.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6%增加到13.3%。城镇人口的增加,除自然增长的外,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处理第一次严重失业问题的主要办法是“单位化”1553211,即主要由政府统一安排失业者的生活和工作,由此而演变出与此相配套的“国家包下来安排劳动就业的制度”、“处理愈来愈多的城镇人口吃饭的这个大问题”的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以及城乡分
>>
作者简介

李培林: 暂无简介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