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长久以来“一”与“多”的关系一直是哲学争论不休的问题,它包含着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价值的一元论与多元论、统一性与多样性等问题。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一”与“多”的关系,或者说能否“承认”马克思主义的“多”,即能否承认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发展,在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国家制度下的具体历史性的多样性发展和差异性解读模式,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所经历的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的原创到20世...
长久以来“一”与“多”的关系一直是哲学争论不休的问题,它包含着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价值的一元论与多元论、统一性与多样性等问题。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一”与“多”的关系,或者说能否“承认”马克思主义的“多”,即能否承认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发展,在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国家制度下的具体历史性的多样性发展和差异性解读模式,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所经历的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的原创到20世纪早期的列宁主义,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无不体现着在差异中寻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共识。
<<
>>
作者简介
王志红: 女,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1995年获浙江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政治伦理学。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在《哲学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参与撰写著作9部。荣获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奖社科类优秀论文二等奖和参编著作一等奖。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