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人文北京”:从理念到社会建设的实践
  • 报告作者:陆益龙
  • 报告字数:12525 字
  • 报告页数:15 页
  • 所属图书:社会建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
  • 图书作者:冯惠玲 翟振武
  • 出版日期:2011年09月
  • 浏览人数:
  • 下载次数:
摘要
“人文”概念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就包含了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易经》中有这样的阐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呼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人文相对于天文即自然规律而言,意指人及人的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人及其发展规律,就可以更好治理天下或社会。换句话说,要治理好社会,就需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本。自春秋以后,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基本形成了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这一轴心。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而非神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治乱兴衰,关键取决于人而不是神。因此,中国文化传统“非常看重的是人”,“人学”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1683039。以民为本就是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要以人民或民众为根本,从广大民众的利益出发去治理国家和社稷。总的看来,中国人文主义的传统主要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人本取向的世界观,二是民本取向的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但同时实际主张人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基本没有出现被神权和教权统治的时代。此外,自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导思想后,民本的仁政思想被广泛接受和实践,由此也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文明和秩序的基础。西方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得到显著发展。
>>
作者简介

陆益龙: 陆益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