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79年2月8日,中葡两国宣布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双方一致同意澳门是由葡萄牙暂管的中国领土。1985年2月至5月间,澳门总督高斯达、葡萄牙总统恩尼斯、埃亚内斯先后访问中国,双方就澳门历史遗留下来的主权回归问题展开会谈。经过四轮会议,中葡两国政府先后在1987年3月26日和4月13日于北京草签及正式签署中葡联合声明,规定葡方将于1999年12月20日将澳门归还中国。可以说,从此澳门就踏入了它在政治发展上的过渡期和经济上的转型期。一个地区的文学发展,有它的自身规律。从理论上来说,一个地...
1979年2月8日,中葡两国宣布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双方一致同意澳门是由葡萄牙暂管的中国领土。1985年2月至5月间,澳门总督高斯达、葡萄牙总统恩尼斯、埃亚内斯先后访问中国,双方就澳门历史遗留下来的主权回归问题展开会谈。经过四轮会议,中葡两国政府先后在1987年3月26日和4月13日于北京草签及正式签署中葡联合声明,规定葡方将于1999年12月20日将澳门归还中国。可以说,从此澳门就踏入了它在政治发展上的过渡期和经济上的转型期。一个地区的文学发展,有它的自身规律。从理论上来说,一个地区的文学,有的时候是深受该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影响的,有的时候却又能超然“物”外,遗世独立。因此,探讨过渡期澳门文学的形态,就成了认识澳门的一个不应或缺而且极为有趣的角度。什么是澳门文学?这将是个不断会有人充满兴趣地问下去的问题。关于澳门文学这个专有名词的概念,可讨论的内容颇多,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去看。澳门文学应可以向所有文字开放。我们没有理由把用日文写成的关于澳门的文学作品排挤在澳门文学这个大家庭之外。同样道理,用葡萄牙文、英文、西班牙文、荷兰文或其他文字写成的关于澳门的文学作品,当然也算是澳门文
<<
>>
作者简介
郑炜明: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研究主任、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文学博士。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