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毋庸置疑,1980年代澳门新诗的发展是澳门几百年来诗史上最灿烂的年代。澳门新诗之所以能在80年代的澳门上空升起,与外来文化的涌入有着十分重大的关系。所谓“外来文化”包括80年代内地的改革开放之风,以及西方诸般异质文化。这些“外来文化”随着澳门社会开放发展的涌入,不但促进了澳门经济飞跃,也大大丰富了澳门的人文环境。80年代的澳门新诗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正是这一点,促使我把80年代澳门新诗的研究视角放在它的文化背景上,作一次文化透视。如果说1950年代是澳门新...
毋庸置疑,1980年代澳门新诗的发展是澳门几百年来诗史上最灿烂的年代。澳门新诗之所以能在80年代的澳门上空升起,与外来文化的涌入有着十分重大的关系。所谓“外来文化”包括80年代内地的改革开放之风,以及西方诸般异质文化。这些“外来文化”随着澳门社会开放发展的涌入,不但促进了澳门经济飞跃,也大大丰富了澳门的人文环境。80年代的澳门新诗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正是这一点,促使我把80年代澳门新诗的研究视角放在它的文化背景上,作一次文化透视。如果说1950年代是澳门新诗的萌芽期,1960~1970年代是发展期,那么,1980年代就是澳门新诗的黄金期、成熟期。80年代澳门诗人开始新的大组合,本土诗人、内地移民诗人、东南亚移民诗人,以不同的文化心态、艺术风格引吭放歌。所谓本土诗人是指较早居住澳门或土生土长的一群,如金浪、余行心、汪浩瀚、江思扬、明、蓝玛、陈达升、懿灵等;有港澳两栖的,如韩牧、苇鸣、余创豪、刘业安、梯亚、林丽萍、芦草、凌楚枫等;有1970~1980年代来自内地的,如高戈、淘空了、流星子、冯刚毅(云独鹤)、骆南侨、舒望等;有来自南洋的定居者或过客,如玉文、胡晓风(独孤月)、陶
<<
>>
作者简介
庄文永: 澳门理工学院艺术高等学校客座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