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8世纪末期,欧洲盛行的中国风逐渐衰退,加之经过几个世纪的持续销售,瓷器作为一种耐耗品,在欧洲市场几近饱和。随着欧洲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欧洲许多瓷器制造商人转向购买欧洲本土瓷器。18世纪后期,华瓷输出越来越少,在1792年广州输出的货物中,瓷器只占了0.59%。[1]由于英国的竞争等因素,荷兰瓷器贸易从18世纪后期开始走下坡路,瓷器贸易额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总贸易额中的比重下降。加上荷兰国内对亚洲货品的需求量大减,荷兰瓷器贸易最终在18世纪末走向衰落。[2]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801年决...
18世纪末期,欧洲盛行的中国风逐渐衰退,加之经过几个世纪的持续销售,瓷器作为一种耐耗品,在欧洲市场几近饱和。随着欧洲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欧洲许多瓷器制造商人转向购买欧洲本土瓷器。18世纪后期,华瓷输出越来越少,在1792年广州输出的货物中,瓷器只占了0.59%。[1]由于英国的竞争等因素,荷兰瓷器贸易从18世纪后期开始走下坡路,瓷器贸易额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总贸易额中的比重下降。加上荷兰国内对亚洲货品的需求量大减,荷兰瓷器贸易最终在18世纪末走向衰落。[2]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801年决定不再将瓷器列为公司的常规货物。[3]此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英国政府的不断打击和干预下,商业利益大为削弱,并最终在1813年失去了在印度的贸易权,1858年东印度公司从英国官方文件中永远消失。[4]随着英、荷东印度公司的衰落,华瓷外销欧洲的贸易也逐渐走向终结。16世纪晚期,在中国风盛行之下,欧洲出现了对中国外销艺术品的模仿。1647~1724年,荷兰德尔夫特制陶业繁荣发展,在仿制中国及日本外销瓷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市场需要进行了创新,其产品受到欧洲市场的欢迎,在销售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实验和
<<
>>
作者简介
刘淼: 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福州大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陶瓷考古、海洋考古、宋元考古。在《考古》、《厦门大学学报》和《考古与文物》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福建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
胡舒扬: 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