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从长颈瓶看宋代瓷器对伊斯兰玻璃器的模仿与借鉴
报告字数:9139字
报告页数:14页
摘要
中国古代瓷器中一些长颈瓶的造型未见于宋以前,而在两宋时期的定窑、汝窑、老虎洞窑、龙泉窑产品中却多有发现,因此它们应该是宋代创烧的新器型。因其外形与捶打纸浆所用的槌具相似,也有一些研究者将它们命名为“纸槌瓶”。这些长颈瓶的造型在宋代以前的陶瓷器中鲜有发现,却与9~11世纪的伊斯兰玻璃瓶十分相似,后者常作为大食等国进贡宋廷的礼物,而前来进贡的大食使节有不少本身就是海商,这种长颈玻璃瓶在井里汶沉船中即有发现。据此推断,宋代创烧的一系列长颈瓷瓶或多或少地受到了9~11...
中国古代瓷器中一些长颈瓶的造型未见于宋以前,而在两宋时期的定窑、汝窑、老虎洞窑、龙泉窑产品中却多有发现,因此它们应该是宋代创烧的新器型。因其外形与捶打纸浆所用的槌具相似,也有一些研究者将它们命名为“纸槌瓶”。这些长颈瓶的造型在宋代以前的陶瓷器中鲜有发现,却与9~11世纪的伊斯兰玻璃瓶十分相似,后者常作为大食等国进贡宋廷的礼物,而前来进贡的大食使节有不少本身就是海商,这种长颈玻璃瓶在井里汶沉船中即有发现。据此推断,宋代创烧的一系列长颈瓷瓶或多或少地受到了9~11世纪伊斯兰玻璃器的启发。考虑到唐代中期以后,西域交通受阻,陆上丝绸之路转向衰落,海上丝绸之路代之而起,这些伊斯兰玻璃器可能更多地通过当时的海上贸易输入中国。在梳理、介绍宋代烧造的长颈瓷瓶之前,有必要对西方玻璃器传入中国的背景稍做了解。西方玻璃器传入中国由来已久,目前出土于中国且经过成分分析的玻璃制品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末到战国初。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末年墓出土的玻璃珠、河南辉县出土的吴王夫差剑格上嵌的透明玻璃、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格上嵌的蓝色玻璃,均为玻璃饰品,根据成分和工艺判断,它们基本被认定是由外国输入的。[1]
<<
>>
作者简介
刘淼: 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福州大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陶瓷考古、海洋考古、宋元考古。在《考古》、《厦门大学学报》和《考古与文物》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福建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
胡舒扬: 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