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妙峰山庙会:地方社会的组织建构与文化呈现
摘要
妙峰山庙会是民间的香会组织发挥“社会”的建构主体作用的一个代表作,在清末民初和当代都受到学界的关注。妙峰山庙会充满了学术的魅力,自1925年顾颉刚、李景汉等学者对妙峰山庙会进行实地调查开始,迄今已有90多年,自他们后又有大量的论著涉及妙峰山的史料和实地调查资料,妙峰山庙会成为被中国学术界关注最多的调查点之一,仅民俗学就有三篇博士论文是以妙峰山庙会为选题的。妙峰山庙会是一个曾经吸引京津冀数百里范围的几十万民众的大舞台,它的信仰、空间、仪式过程把大家“结合”在一起,让个人感受到了与一个大社会的联动,同时让大家感受到了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在清末民初,国家的垂直动员能力弱,这个庙会是最强有力地让民众感受到社会共同体的机会与机制。在最近二三十年,妙峰山庙会恢复并形成规模之后,还具有建构大社会、呈现大社会的功能吗?现在政府承担了更多的功能,地方社会能够在政治、经济、行政、文化、宗教上得到多种方式的呈现,庙会似乎不能发挥过去曾经具有的社会作用。但是,妙峰山庙会的香会组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它作为地方传统被认定为国家的和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种组织和文化的代表地位,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支持妙峰山庙
>>
作者简介

高丙中: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专业主任、博士生导师;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机构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管委会委员、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社会组织、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学术代表作有《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日常生活的文化与政治——见证公民性的成长》;主编“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走进世界·海外民族志大系”、“未名社科·媒介与社会丛书”、“写文化丛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和《中国人类学的定位与规范》。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