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语义学应用于动词近义词之偏误分析——以对外华语学习者为例
报告字数:17588字
报告页数:25页
摘要
近来华语教学相关研究发现学习者普遍对于动词近义词之间的词义区隔掌握度不足。近义词偏误的可能原因众多,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语意上互相重叠以致难以区隔。由Fillmore提出的“框架语义学”认为在特定语境中,词汇使用的选择限制(Selective limitation)需要考量“框架要素”(Frame elements),即词汇组成结构与语境内部的组成要素,包含施事者、受事者、时间、目标等词项之间的互动与搭配。本文以「框架语义学」为理论基础,以初中级华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施行近义词测验,借由近义词组的语...
近来华语教学相关研究发现学习者普遍对于动词近义词之间的词义区隔掌握度不足。近义词偏误的可能原因众多,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语意上互相重叠以致难以区隔。由Fillmore提出的“框架语义学”认为在特定语境中,词汇使用的选择限制(Selective limitation)需要考量“框架要素”(Frame elements),即词汇组成结构与语境内部的组成要素,包含施事者、受事者、时间、目标等词项之间的互动与搭配。本文以「框架语义学」为理论基础,以初中级华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施行近义词测验,借由近义词组的语义框架分析与测验结果互相对照,以此推测近义词之学习难点,供华语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或后续教学研究之参考。
<<
>>
作者简介
林丽菊: 林丽菊 中正大学华语教学中心,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育博士,研究领域为社会语言学、语言教学、教育研究法。
陈欣徽: 陈欣徽 中正大学华语教学中心,中正大学语言所博士生,研究领域为华语语音、华语读写教学、认知语言学。
黄柏祯: 黄柏祯 中正大学华语教学中心,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硕士,研究领域为华语语音、华语字词、华语语法、华语听说教学。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