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晚期希腊美学观念的分化与流变
报告字数:15816字 报告页数:16页
摘要
希腊古典时期将诗歌与艺术的“摹仿”技艺作为求真的反面,认为摹仿导致虚构和幻象,从而起到妨碍公民德性养成与城邦健康的负面社会作用。希腊化直至晚期希腊,不再将“摹仿”与求真截然对立,强调想象力在“摹仿”技艺当中的重要性,奠定了想象在艺术创作当中的基础地位;进而着重从感官活动出发阐释了诗与艺术的怡情功能,伊壁鸠鲁学派强调诗歌的快乐感受,斯多亚学派则强调各门艺术在审美功能上理智认知与怡情德化的统一。总之,晚期希腊美学思想当中“摹仿”不再成为思想中心,而是从感官活动出发深入、细致探讨了诸多审美细节问题。
关键词: 台湾
作者简介

常旭旻: 常旭旻(1973—),博士,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哲学系讲师。主要研究古希腊哲学,特别是早期希腊哲学、宗教,亚里士多德哲学及其希腊文注疏,以及德国哲学、当代形而上学与认识论。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