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探讨了张东荪在民国成立至五四运动前的政治思想演变及其对当时政治制度的构想。早期,张东荪与章士钊等人一道,着重讨论民国应引入何种政治制度,包括内阁制、议会制和联邦制,旨在寻求一种能够克服立法与行政分离、实现强有力政府的政治形态。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在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及国会后,张东荪的思想转向了如何有效抑制专制,促进国家和社会的整合与发展。他提出“政力向背之理”,强调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中需兼顾向心力与离心力,以防止政治权力的过度集中。张东荪对当时流行...
本文探讨了张东荪在民国成立至五四运动前的政治思想演变及其对当时政治制度的构想。早期,张东荪与章士钊等人一道,着重讨论民国应引入何种政治制度,包括内阁制、议会制和联邦制,旨在寻求一种能够克服立法与行政分离、实现强有力政府的政治形态。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在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及国会后,张东荪的思想转向了如何有效抑制专制,促进国家和社会的整合与发展。他提出“政力向背之理”,强调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中需兼顾向心力与离心力,以防止政治权力的过度集中。张东荪对当时流行的议会制、联邦制等制度的探讨逐渐转向幕后,转而专注于更为具体的贤人政治构想,即通过选举产生一批“贤人”来主导国家政治,以此避免普通民众的愚昧冲动对政治稳定的威胁。这一构想反映了张东荪对当时中国政治混乱状况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理想政治形态的不懈追求。
<<
>>
作者简介
〔日〕森川裕贯: 1979年生于日本福井县。200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2012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文学)。现为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附属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助教。
袁广泉: 1963年生。1995年3月、1997年3月分别毕业于大阪教育大学本科和大学院,2000年毕业于神户大学大学院,获博士学位。同年4月回国,先后任教于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年10月受聘于日本人间文化研究机构,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从事平民教育运动、中国煤矿史等研究。现为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除发表史学论文多篇外,翻译出版《中国共产党成立史》(石川祯浩著)、《中国抗日军事史(1937~1945)》(菊池一隆著)等,编辑日语教材多部。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