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缅甸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 报告作者:祝湘辉
  • 报告字数:10153 字
  • 报告页数:11 页
  • 所属图书:当代周边国家的中国观
  • 所属丛书: 国际战略研究丛书 订阅
  • 图书作者:许利平
  • 出版日期:2013年04月
  • 浏览人数:
  • 下载次数:
摘要
1988年以前,中缅双边关系比较简单,主要是政府间交流,民间往来较少,因此缅甸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普遍停留在传统历史评价上,如“富有经济头脑、吃苦耐劳、节俭”,比较喜欢中国人,称中国人为“胞波”(同胞兄弟),而称在缅甸的印度人为“格拉”(意为外国人)。据北京大学李谋教授考证,缅语称中国人为“德由”(Tayout),因南诏大理国古称Dai-lion后讹传称之为Tarok。缅甸人将中国与南诏大理混为一谈,这就是今天“德由”一词的由来。也有人认为,元代入缅大军中以突厥族居多,于是缅甸人从那时起用突厥(Turk)泛指中国人,语音演变,于是成了今天的“德由”。又因华侨与缅甸人相处甚笃,且不少华侨在缅甸娶妻生子和睦美好,有了传至今日的缅甸人对华人、华侨的美称“胞波”(Pauk Phaw)。早在1813年英人编纂的《缅英词典》中已收入此词条,并说明是缅甸人称华人专用。但从1988年之后的20多年,随着中国公司和公民赴缅和经商人员的增多,鱼龙混杂,素质不一,中国在缅甸人心目中的形象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且趋于恶化。
>>
作者简介

祝湘辉: 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缅甸研究院副研究员,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缅甸政治和历史。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